結合「公行系、經濟系服務學習」學生辦理「暨大校園空污系列宣導活動」結合「公行系、經濟系服務學習」學生辦理「暨大校園空污系列宣導活動」

發佈單位 :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前言

對於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的同學而言,服務學習課程開創了為社會付出與貢獻的機會。透過一學年72小時的服務,學生對於腳下土地曾經發生的事件,相較於過往有更多了解,更有機會運用自身所長為環境做些實際且有益的行動,同時也進一步認識「服務」的本質。

認識看不見的敵人

學生選定服務學習的單位為「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以下簡稱自救會)後,由人社中心媒合公行系與經濟系的同學參與自救會活動。第一次服務學習約在自救會的集會據點「山里好巷」。

「山里好巷」是一間隱身在埔里鎮巷弄當中的獨立書店,也是自救會成員隔週五固定開會的地點。書店負責人林佳穎同時也是自救會志工,當天由她帶領同學認識空氣污染與細懸浮微粒(PM2.5)。除了學習基本的空污知識,也實際參與自救會的宣導前置作業。接著由自救會志工,同時是暨大社工所學生沈意婷教導同學未來空污宣導將派上用場的舞蹈;並由自救會魏閤廷志工帶領大家動手製作「不想搬家的空空」翻景劇道具製作。運用學生年輕青春的特質讓宣導活動更加多元,同時也發揮繪畫能力,共同完成費時費心思的手工教具,不僅補足自救會人力的缺口,也間接為宣導活動注入新的生命。

4

圖:認識空污、製作教具、學習空污舞蹈。(周亭妤、黃資媛攝)

「隔行如隔山」,空氣污染的領域亦然,需要數理的分析、自然科學的觀測方法、人文科學長時間的深入觀察。為了讓學生更加瞭解空污知識,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人社中心於2016年10月29日、30日舉辦的「2016南投地區空氣污染防制創客工作坊」。透過第一天的認識空污課程,瞭解PM2.5與健康知識,學習自我防護與行動方案;透過第二天的創客課程,認識PM2.5微型感測器的應用與佈點安裝。

問及學生對課程的想法,周同學說:「創客實作課程,讓我彷彿置身高中自然科學課,是很難得的學習經驗。」鍾同學說:「課程中除了戴老師的教學,每個人會分配到一位資管系課程助教,協助我們透過寫程式讓電路板做出指示。算了高中三年的電流題目,終於第一次『親手』接通一個小燈泡會發光的電路板,心裡非常感動!大家除了長知識外,也更加認識周遭空氣品質惡化的嚴重性和對健康的影響。」透過課程與實作,不僅更加認識空污,也讓學生意識到其實空氣污染離我們很近,且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5

圖:學生參與2016南投地區空氣污染防制創客工作坊。(呂千穗、黃資媛攝)

遊戲宣導,教學相長

歷經兩個月的學習,透過聚會、教具製作、教案學習與工作坊課程等學習機會,學生逐漸具備空污認知能力。11月初,由水沙連社區醫療群舉辦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兒童寫生比賽」,邀請自救會到場進行空污宣導活動。當天的活動預計有100-200位國小二年級以下的學童參與,自救會需要派出至少4-5位志工協助擺攤活動。「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學生們終於準備上戰場啦!攤位活動是由自救會設計研發、學生協助製作道具的空污闖關遊戲,內容涵蓋多元的空污議題,包括:認識空污來源、空污減量與防制、PM2.5指標、空污對健康的影響等。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參與者在玩遊戲的同時認識空污。透過實際宣導的經驗,學生從實作中吸取知識、反芻思考,將艱深的知識轉化為簡單易懂的訊息,再用學童可以理解的語彙詞句傳達。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們對於空污具備更深刻的瞭解。

4

圖:在「好山好水好空氣兒童寫生比賽」中,參與空污闖關宣導活動剪影。(鐘翊禎攝)

參與宣導活動的鍾同學說:「講解時小朋友真的很不受控,甚至有人已經搶著要講解了,但幸好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心裡鬆了一口氣。不過唯一的遺憾是最後的『有獎徵答』!因為第一次不太會主持,面對小朋友排山倒海的熱情,我們有些慌了,雖然自知不可能每個小朋友都能得到答題機會和禮物,但看到他們皺成八字的臉還是有些緊張。我們下次一定要在事前鄭重解釋『學到空污知識才是最好的禮物』,別讓『爭禮物』變成搶答的重點,活動會更加有意義。」

3

圖:空污宣導有獎徵答時的熱烈場面,讓擔任主持人的學生們反思引導參與者「學到空污知識」比「爭禮物」來得重要。(鐘翊禎攝)

從「認識空污」進階到「解決空污」

上半學期,學生以「好山、好水、好空氣兒童寫生比賽」做為空污實作學習的暖身賽。下半學期,學習主軸由「認識空污」延伸至「解決空污」,鼓勵學生在瞭解問題後,進一步思索如何面對問題?如何運用自身專業與能力解決問題?

其中一組經濟系同學,延續104學年的「空污能見度觀察紀錄」,從2016年11月1日至12月1日每天10、12、15、17時,由管理學院向埔里鎮拍攝照片,從中學習觀察環境與空氣品質的變化,培養對空污的敏銳度,同時也將藉由能見度[1]的照片展示,讓大家透過視覺「看見」空氣污染,開始留意與關心每天的空氣品質變化進而做到自我防護。

而另外一組公行系同學,以舉辦校內空污宣導活動為主。一來是學校關心全體師生職員的健康,希望透過校園宣導提醒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二來是討論的過程當中,學生對於推動校內空污宣導具備興趣與共識。其中公行四周同學觀察指出:「在上半學期的空污創客工作坊,聽到來自苗栗的學員分享到他小孩就讀的國小並不正視空污問題,反而是採迴避態度,因此希望將空污防制的思維傳遞給更多人知道。暨大位於埔里這個空污嚴重的區域,學生不僅來自全臺各地,更包括國際交換學生。希望可以透過空污宣導,讓暨大的師生職員更加瞭解空污的嚴重性,進而正視問題、思考如何減少污染」。

確立方向之後,由人社中心帶領學生共同策劃【霾哥來了,麥擱來啊】暨大校園空污系列宣導活動,設計不同形式的宣導方案,包括靜態、動態與互動式等,希望藉由多元內容和方式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實作行動Ⅰ:空污能見度觀察紀錄展

如何讓民眾對空氣污染有感覺?是值得關注與思索的問題。自救會志工到各校進行空污宣導時,一開始會以拍攝住家周邊的景色照片為例,在照片上標示拍攝當時的PM2.5濃度。透過空污能見度照片,將無色無味、肉眼看不見的細懸浮微粒,直接展示在民眾面前,運用視覺對比留下對空污的印象。

104學年參與服務學習的公行系李同學,受到能見度對比照片的觸發,開啟長達一學年的暨大女宿後山能見度觀察紀錄。105學年,由經濟系四位同學接手記錄,固定於暨大管院向埔里盆地拍攝照片。希望能透過拍攝與紀錄空污能見度,養成每天關心空氣品質變化的習慣,並從觀察環境的過程中探詢問題、共同討論,找出空污行動的切入點。

「空污能見度觀察紀錄展」即將上述學生拍攝的照片以及暨大通識教育中心劉明浩老師拍攝的能見度照片,依照PM2.5濃度指標分級列出。讓大家透過視覺「看見」空氣污染,開始留意與關心每天的空氣品質變化,進而做到自我防護。帶領觀眾從習以為常的景色當中,找出不一樣的面貌。從每天睜開眼睛開始,從運用五感為首的視覺開始,細細感受我們居住的環境,養成對土地有感的能力,進而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4

圖:空污能見度觀察紀錄展-暨大後山與眺望埔里鎮。(李妍頻、陳維新、林品豪、曾奕展攝)

4

圖:空污能見度觀察紀錄展-眺望埔里鎮(劉明浩攝)

實作行動Ⅱ:天空的顏色攝影聯展

-還原真正的天空,碰觸真正的霧-

每天早上起床,我們會打開窗戶看看今天天氣如何?但你是否也曾關心過今天空氣好嗎?生活在四面環山的埔里盆地,清晨,我們可以望見遠山的山嵐,但你分的清楚什麼是霧?什麼是霾嗎?

「天空的顏色攝影聯展」邀請校內三位擅長攝影的師生聯合發表他們所拍攝的空污主題作品。其中,任職於通識教育中心的劉明浩老師與鄭中信老師,除了各自深耕的社工與中文領域之外,同時也是攝影專家。劉老師喜好拍攝自然生態、鄭老師偏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近期他們的作品也慢慢擴及到空污主題。

本次共展出六幅作品,希望透過不同攝影者的相機視角,呈現變化多端的天空樣貌,引導觀賞者回想自己每天看到的天空有什麼變化?是清晰還是模糊?思考是什麼造成能見度不佳?除了靜態攝影展也辦理互動式分享會,請參展人公開分享拍攝契機、作品希望傳遞與溝通的訊息以及延伸出的反思。並邀請104學年記錄暨大女宿後山空污能見度的公行三李同學,以及105學期記錄暨大管院看向埔里盆地空污能見度的經濟系同學參與交流,提出實作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5

圖:鄭中信老師參與「天空的顏色攝影聯展」作品。

2

圖:劉明浩老師參與「天空的顏色攝影聯展」作品。

6

圖:吳紹華同學參與「天空的顏色攝影聯展」作品。

僅拍攝一個月能見度的經濟系同學,對於霧與霾的判斷仍有些疑慮,這個問題便由具長期拍攝經驗的李同學及兩位老師回覆,並提出拍攝上的注意事項,包括選定霧氣蒸散的中午過後拍攝,除了較能排除水氣的干擾也能避免光線的影響。而李同學也分享在拍攝一學年能見度照片後,她在104學年下學期,將空污議題結合個人專業,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的具體行動。

她以「以細懸浮微粒指標為校園活動把關」為題,將能見度照片與PM2.5數值結合,調出暨大歷年舉辦大型活動的當日PM2.5數值,包括:櫻花季、春季健走、萬聖路跑、聖誕演唱會四場活動,發現後兩場於秋冬季舉辦的活動空氣品質較不良。她結合公行系的專業與觀察空污所得,對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提出適切建議:

 (1)萬聖夜跑能否轉換為晨跑?保留跑步促進健康的宗旨,避開空氣品質較差的夜晚進行活動。改以競賽方式鼓勵參與者發揮巧思盛裝打扮,營造trick or treat的節日氣氛。

(2)聖誕演唱會不放煙火的可能性?煙火帶來短暫的一次性歡樂,卻對空氣品質和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經費能否移轉至表演嘉賓的卡司或是舞台設計等提升活動品質。倘若活動安排依照往例,那主辦單位可否提供口罩,為參與者做到最基本的保護。

這兩項建議後來由人社中心轉交暨大課外活動組與學生會參考。2016年的萬聖節路跑,主辦單位特別於粉絲專頁提醒學生注意空氣品質與個人健康,並於現場發放口罩,而同年的聖誕演唱會也將煙火轉為施放彩帶。透過服務學習課程方案的發想與實踐,李同學實際影響校方的決策,進一步也維護了同學和鄰近居民的身體健康。(待續)


*本文原刊載於《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電子報》第26期,經作者修改而成。

[1]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到空氣中的PM2.5,但PM2.5卻會影響能見度,在氣象上所謂能見度是描述大氣的穿透性或混濁度,與當時的天氣狀況密切相關,當出現降雨、霧、霾、沙塵暴等天氣現象時,光線在環境中的傳輸受影響形成不透光,因此能見度較差,其中霾、沙塵暴就是空氣中微粒(TSP、PM10、PM2.5)影響能見度的一種天氣現象。出自陳咸亨主編,《認識細懸浮微粒》(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5年),頁10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

實作行動Ⅲ:【霾哥來了】空污偶動畫系列活動

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志工魏閤廷,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作品內容多與環境或土地議題相關。過去在創作與環境有關的動畫過程中一直很苦惱,如何把生硬的內容講得動人?如何讓觀眾對某些看似遙遠的議題產生共鳴?在參與自救會後,魏閤廷與志工們討論希望製作一部以空污為主的偶動畫,在人社中心的初步支持之下落實構想,發展出【霾哥來了】空污偶動畫。這部動畫以埔里小鎮為故事背景,片名取自臺語「別再來了」之意,利用回收紙板等材料耗時精心製作,用幽默的方式表達面對空污霾害時的各種心境。

本次在暨大舉辦的座談會分成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魏閤廷導演播放歷年動畫作品,闡述從動機發想一直到【霾哥來了】製作完成的創作歷程;第二階段,由導演及美術吳豫潔介紹從腳本發想、劇偶製作以及停格動畫拍攝方式。希望藉由有趣的動畫主題與創作者的經驗分享,鼓勵暨大學生從個人興趣和專業出發,運用所長,從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開始,思考大學生在面對社會與環境議題時可以運用哪些方式將關心化為行動。

這系列活動是由人社中心統籌與列出事前準備工作,再請學生依照個人興趣、專長與時間認領工作項目,例如:住學校宿舍的同學因地利之便,於假日到人社中心製作霾哥道具;文筆好且喜歡寫文章的同學負責撰寫海報文案;擅於經營社群網站的同學負責於「暨大大本營」(暨南大學師生所屬的Facebook社團)發布與宣傳本次活動,而前置作業無法協助的同學便負責活動當日場地佈置與善後。

實作行動Ⅳ:空污宣導活動-消滅霾哥任務

學生運用中午休息時間到學生餐廳前擺攤進行空污宣導,除了介紹PM2.5的基本特性、健康影響之外,也帶領大家使用暨大資管系戴榮賦老師團隊所研發的「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行動應用程式查詢PM2.5數值,時時掌握生活周遭的空氣品質變化,進一步達到自我防護與減量。

4

圖:運用中午休息時間到學生餐廳前擺攤,向校內師生進行空污宣導。

參與宣導活動的鍾同學說:「第一天的擺攤比較克難,感謝同班同學願意被我拉來當第一波客人,感謝帶我們的資媛學姊顧前顧後,提醒我宣導要注意的要點和口條。第二、三天好一點,宣導不會緊張了,但因為不是賣吃的,也不像熱舞社、熱音社那樣吸引人潮,所以顧攤之餘需要出去發傳單拉人,來玩任務的人平均5、6個,忙來忙去其實時間過得很快,希望他們能有收穫,也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畢竟,空污的來源百百種,徹底防治根本不可能!」

3

圖:【消滅霾哥任務】空污宣導攤位。

不一樣的服務學習參與同學的回饋

【回饋一】

不同於其他服務學習的單位,在空污小組花費的時間以及籌辦活動所耗費的心力,幾乎可以說是把服務學習課程當成是必修課在學習了。然而雖然疲憊,卻也有更多收穫。這學期最大的挑戰是擺攤宣傳。從事前準備開始,從海報文案撰寫、道具製作、邀請講者、借用場地器材、活動宣傳等,一直到活動中如何擺設攤位與人群互動,甚至事後的檢討會議。不僅認識空污相關知識,更學習到如何規劃活動、如何與人互動等,許多課堂中難以接觸的課程與挑戰。

【回饋二】

這學期很充實,雖然時數的累積不像去圖書館、去醫院的同學那樣容易控制,但每次的活動都不一樣,有輕鬆的也有富挑戰性的,不會無聊。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自己也學了很多。雖然策劃活動費時費力,有時還成效不彰,但夥伴們還是努力朝著理想不停前進。這樣的學習,與學校落實服務學習計劃,以「服務學習課程」作為開啟學生「關懷社會之心」的鎖匙,培養暨大人「關懷社會、服務人群、涵養品格的情懷,進而心胸開闊 、不斷進步」的理念不謀而合。回首發現,或許所謂的「公益」就是拆開一部分的自己,和其他人的「自己」拼起來,相互融成一個溫暖人心的圖案吧!

3

圖:把「服務學習」當必修課認真學習的學生們,不僅認識了空污相關知識,更學到了如何規劃活動、如何與人互動。

連續帶領服務學習的反思

為了讓學生關懷在地、貼近社會與環境議題,同時解決自救會志工不足的現況。上學年人社中心媒合學生到自救會,原本期待在初期陪伴之後,逐漸轉由自救會志工帶領學生進行後續行動。但是對於平時有個人工作與家庭要兼顧的志工來說,額外抽出時間長期陪伴學生負擔較大。此外,由志工輪流帶領的方式或許可行,但是當志工花費個人時間與心力陪伴與帶領學生之後,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就會離開,此時志工又要再重新帶領新一批同學,對於無給職的志工群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消耗。因此,原本預定由自救會志工肩負起培育學生志工的目標,在考量現實情況下必須重新調整方向。

另一方面,在與自救會共同開會的過程中,觀察到自救會曾針對交通、農業等與空污相關的重要議題提出減量方案,但受限於人力以及必須推動更即時性的宣導活動等,較難長期關注與持續發展重要議題。而透過服務學習,學生能加入重要議題的討論,思考身為大學生如何運用所學提出解決對策,藉此提升重要議題的發展性和延續性。因此安排學生於上半學期透過宣導活動認識空污議題,學期中再由人社中心與自救會共同商討出重要議題,並預先構思學生可以嘗試操作的減量方案內容。

接續再由學生依照興趣選擇想要參與的議題,並與自救會志工共同討論減量方案的可行性與操作方式。學生提出的方案執行困難,大多是受限於上課時間共同討論操作不易、對空污不夠認識等。除了其中一組從大學生角度與需求提出新的構想之外,另外兩組並沒有其他想法。原本預定期中考後要開始操作方案,但未提出想法的兩組遲未展開行動。恰好自救會產生了新的需求,方案也隨之調整,新的方案對學生來說,執行方式相對比較清楚與容易操作。

除了方案執行上的問題,如何突破上述困境找出彼此合作的模式與默契,是更重要的議題。從過程中我意識及學習到,作為自救會與學生的中介平台,不僅需要扮演媒合的角色,同時也是協商者與專案管理者。這樣多重的身份,需要時常傾聽不同的聲音和需求,必須具備耐心與同理心,設身處地瞭解對方的想法和困境。同時也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注意每位成員的心思與反應,因為團體之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但聲音沒有適時表達出來,對於團隊和執行而言都是不利的。

舉例而言,討論方案構想時,大多數的同學沒有表達意見,但從他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讀到困惑和無奈。而沒有意見不代表沒有問題,因為從方案初期的執行狀況看來,學生明顯是遇到困難的。因此在聆聽與觀察需求之後,還需要不斷琢磨與溝通,將不同的意見轉化為對三方都是最舒適與雙贏的方式。唯有參與者心甘情願,亦即評估個人能力可及,或即便超出一點負荷但仍願意嘗試的情況之下,方案執行才能順利、合作關係也才能永續。

因此第二年的服務學習,大幅減少了自救會志工共同出席陪伴指導的時間,改為依據不同需求邀請合適的志工協助。舉例而言,自救會雖不屬於正式組織也未具備明確分工,但是依據個人興趣與專長,各項事務大致有主責人,包括:環教宣導、平台經營、行政公關等,就能按照各人所長引導學生學習。

而原定由自救會志工發想與主導的空污減量方案,也改為由人社中心主導帶領學生發想與執行減量方案,除了事前諮詢自救會的需求與意見,也適時尋求合適志工的協助。不僅解決人力與時間問題,也是順應自救會的理念——喚起民眾的空污意識後,由個人思考自己能力可及的減量方案並動手去做。經過長期的磨合,逐漸找到合作模式與共事默契,不僅讓空污減量方案推動更加順利,也讓參與其中的每一份子都更有動力。


*本文原刊載於《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電子報》第27期,經作者修改而成。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埔里小鎮空污減量行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