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為連結與整合校園與地方的軸心組織,引導師生走進社區,藉由行動設計與知識實踐,推動社區環境美學、綠色經濟、鄰里互動、文化振興,以及公民參與的意識與機制的建立。
在社區互動中滋養人情,在社會實踐中彼此學習,在公共議題參與中跨社區跨領域的行動網絡逐漸成形。校內教師社群、教學研究資源與校外公民團體相互支持,多層次的知識交流和創新的在地行動,共同將水沙連大學城打造成獨一無二的宜居城鎮。
任務
一、整合:整合校內跨學院教師,籌組行動研究團隊,累積大學與在地公共社群的協力合作經驗。
二、智庫:積極參與各部門學術與實務研究計畫,扮演水沙連地區公共議題「智庫」角色。
三、交流:定期舉辦講座、公共論壇、工作坊、研討會,促進產、官、學交流合作。
四、育成:培養學校與地方公共治理人才,扮演水沙連地區人力資源「育成」角色。
五、資料庫:建構水沙連地區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產業發展資料庫。
創新與實踐
- 水沙連學行動研究計畫:協助校內老師與在地公共社團,選擇相關的水沙連區域公共事務議題,發展長期性行動研究方案,累積學理與實務運作經驗。
- 水沙連大學城公共感知調查:藉以瞭解埔里地區社會大眾對暨南大學及埔里的公共觀點,蒐集各項在地公共議題的意見訊
- 水沙連青年行動研究計畫:鼓勵校內同學,以團隊的形式,選擇一項水沙連區域公共事務議題進行田野蹲點,同時學習基礎性行動研究知識,最終回饋相關成果給予地方公共社群。
- 埔里研究會:與埔里地區不同的公共社群,以定期聚會、策劃活動的方式,一方面扮演水沙連地區公共議題之對話平台,另一方面則是橋接學術單位與在地社群,引導社會實踐與行動的可能性。
行動議題:
● 埔里鎮內環境保護與清潔議題倡議
● 水沙連人文及環境資源調查與行動
● 終身學習的綠活城鎮實踐與永續發展
● 埔里鎮生活生態博物館網絡
● 水沙連地區樂齡及長照行動方案
● 在地社區陪伴活動設計
● PM2.5空氣汙染減量行動
- 駐點深耕:盤點埔里鎮區內各鄰里與社區的行動能量,分別於桃米、籃城社區及眉溪部落等三個主要社區,發展不同的社區營造協力合作模式,促進宜居城鎮的轉型。
-
桃米社區
- 社區組織的重整及溝通平台建立
- 從產地到餐桌的農遊體驗及食農教育
- 在地教師知能與親職教育的培力規劃
- 生態環境及在地產業的永續發展
- 青銀交流社區照顧網絡化
桃米野餐產學合作
-
籃城社區
- 建立在地鳥類資料庫,打造候鳥之城
- 連結文學與美學,創造社區家園地景
- 協力青年參與社區行動
- 培力串連在地工作者,形成社會支持系統
籃城公田插秧體驗
-
仁愛鄉星空山城
- 地方社群網絡的重構
- 發展星空旅遊品牌
- 導入暗空減光規範
- 社群經濟,青年就業
- 發展部落觀星遊程及培力
眉溪部落老人關懷活動
-